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
      南县区号:0737
  南县邮编:413200
  南县地处湘鄂两省边陲,洞庭湖区腹地,介于东经112°10′53″—112°49′06″,北纬29°03′03″—29°31′37″之间,东西跨62.78公里,南北跨52.73公里,版土面积1075平方公里。
  南县北与湖北省石首、公安、松滋相连,西接常德市的安乡、汉寿两县,东临岳阳市的华容县,南与益阳市的沅江市隔河相望,东南与大通湖、北洲子、金盆、南湾湖、千山红等几大农(渔)场连成一片,为湖南省36个边境县之一。
  县城南洲镇东距沿长江开放城市岳阳100公里,南离省会长沙200公里,北到长江黄金水道30公里。
  南县地处长江中下游,系洞庭湖新淤之地。地势自西向东南微倾,平均海拔28.8米,高差不足10米,除明山、寄山两处山岗外,一马平川,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形。境内土地肥沃,5条自然江河流贯其中,域内河渠纵横,湖塘密布,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,有“洞庭明珠”之誉。
  旅游资源。境内人文景观历历在目。位于县城北隅的赤松亭,相传建于梁文帝二年,汉高祖刘邦之谋士张良曾游历到此,现古迹犹存。南宋初年宋高宗南渡时,手下名士涂淑和在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桂花园内亲手栽植一棵樟树,距今约860年,目前古樟仍枝繁叶茂,一干双轲,南北伸展,树高19米,胸围6.3米,冠辐近亩,为洞庭湖区的稀世之宝。社会捐资建设的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庄严肃穆,吊者如云,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以我党早期军事家段德昌名字命名的“德昌公园”占地500多亩,园内有烈士墓、将军纪念碑、铜像、宝塔及人工湖等景点,景中有景,园中有园,气势恢宏,古朴典雅,自1995年建成开放以来,已接待游客30万人次。南茅运河从县城南洲镇直达茅草街镇,于1975年开凿,有南县的“红旗渠”之称,全长41.3公里,底宽30米,东岸有水泥公路,西岸有机耕道,集排灌、养殖、航运于一体,沿岸植树50万株,运河一带现为南县的经济生态区,沿途绿树掩红楼、游鱼戏碧水,置身其间,如在苏杭。
  南县建制较迟,于清光绪21年(1895年,至今108年)设县建制,是个年轻的县。南县是一块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。据考证,新石器时代晚期,华夏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。后因地壳构造运动,这里沦陷为泽国。唐宋时期,县境尚在浩渺洞庭之中,仅有寄山、明山、宋田山和太阳山浮峙水面。清咸丰二年(1852年)六月,湖北省石首县藕池江堤溃决,因频年失修,至咸丰十年,长江洪水泛滥,夹大量泥沙从原溃口倾泻南奔,直灌洞庭。清同治末年(1874年前后),洞庭湖北部淤积若干洲渚,其中乌嘴和北洲南岸新淤一个狭长的湖洲,因地处北洲之南,当地群众称之为“南洲”。尔后洲渚淤积连片,形成百里沃野,泛称“南洲”。随着南洲的形成,各地居民纷迁麋集,围堤开荒,世代相息。是时分属华容、岳阳、汉寿、沅江、安乡、常德六县管辖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 年),湖南巡抚吴大澄奏本清廷获准,划割六县交界之地,在境内乌嘴设置“南洲直隶厅抚民府”,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迁置九都。民国二年(1913 年)十月,湖南都督府下令撤销南洲厅,改称南洲县,次年六月八日又根据内务部复电转令,将南洲县更名为南县。
  南县尽管年轻,但历史却悠久。全县范围内共调查发现文化遗址40处(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)、古墓葬群13处、古建筑2处、古石刻文物点7处、近现代重要史迹5处,其中有 61处被载入《中国文物地图集·湖南分册》,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,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。1999年对南洲镇大郎城村涂家台遗址科学考古,发掘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,实属罕见,由此可将县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。
  气象资源。境内气候适宜,年平均气温 16.6℃,降水量1237.7mm,雨日136.3天,日照时数1775.7小时,蒸发量1236.2mm。属亚热带过渡到季风湿润气候类型,冬凉夏暖,四季分明,热量充足,雨水充沛,日照时长,有霜期短,可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。
  淡水资源。境内江河密布,水网勾连。长江水系的藕池河5条支流和松澧洪道流经南县,注入洞庭,全长222公里,将全县切割为南鼎、南汉、和康、育乐、大通湖、同兴6个堤垸。垸内有南茅运河、五七运河、乌嘴疏河3条运河,全长62公里。有大小湖泊102个,池塘1.03万个,面积达10万余亩。有大小渠道1.3万余条,总长约3000公里,河渠面积达151.4平方公里,河网密度为3.06公里/平方公里。水资源总量1133亿立方米,其中降水径流5.6亿立方米,客水径流1125.1亿立方米,地下水2.3亿立方米(可开采量)。丰富的水利资源既是南县农业经济的命脉,又为水运交通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。
  林木资源。南县有林业用地面积2.06 万公顷,有林地面积1.22 万公顷,活立林蓄积量60.2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12.73%。形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,以河洲防浪林和经济果木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网、带、片、点相结合的平原湖区林业体系。全县林带总量2200多条,林网网格2100多个,林带总长2900多公里,防护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%以上。南县正在大力发展以杨树为重点的工业用材林,计划在2010年前建立30万亩速生杨基地。

南县建制较迟,于清光绪21年(1895年,至今108年)设县建制,是个年轻的县。南县是一块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。据考证,新石器时代晚期,华夏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。后因地壳构造运动,这里沦陷为泽国。唐宋时期,县境尚在浩渺洞庭之中,仅有寄山、明山、宋田山和太阳山浮峙水面。清咸丰二年(1852年)六月,湖北省石首县藕池江堤溃决,因频年失修,至咸丰十年,长江洪水泛滥,夹大量泥沙从原溃口倾泻南奔,直灌洞庭。清同治末年(1874年前后),洞庭湖北部淤积若干洲渚,其中乌嘴和北洲南岸新淤一个狭长的湖洲,因地处北洲之南,当地群众称之为“南洲”。尔后洲渚淤积连片,形成百里沃野,泛称“南洲”。随着南洲的形成,各地居民纷迁麋集,围堤开荒,世代相息。是时分属华容、岳阳、汉寿、沅江、安乡、常德六县管辖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湖南巡抚吴大澄奏本清廷获准,划割六县交界之地,在境内乌嘴设置“南洲直隶厅抚民府”,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迁置九都。民国二年(1913年)十月,湖南都督府下令撤销南洲厅,改称南洲县,次年六月八日又根据内务部复电转令,将南洲县更名为南县。
   南县尽管年轻,但历史却悠久。全县范围内共调查发现文化遗址40处(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)、古墓葬群13处、古建筑2处、古石刻文物点7处、近现代重要史迹5处,其中有61处被载入《中国文物地图集·湖南分册》,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,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。1999年对南洲镇大郎城村涂家台遗址科学考古,发掘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,实属罕见,由此可将县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。